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篇
财政金融   446篇
工业经济   56篇
计划管理   526篇
经济学   950篇
综合类   401篇
运输经济   24篇
旅游经济   21篇
贸易经济   267篇
农业经济   171篇
经济概况   7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实施13年来,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引导发展,需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作整体评估和检验。基于1999-2013年我国20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从长期影响角度评估中部崛起政策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以地区技术复杂度度量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式财政分权模式下政府财政行为波动对政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出波动对地区产业升级会起到负面作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性政府财政政策、突破路径依赖是实现政策效果的中介变量;政策着力点主要在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上;由于地区异质性的存在,部分省份产业升级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制定新一轮崛起战略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2.
“双高”建设背景下,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首先要稳定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而北京地区生源数量减少,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因素加大了招生工作困难。该研究从主客观因素及政策层面深入探讨了北京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就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从对外宣传及学校内涵式建设的角度重点探索了“双高”背景下有效拓宽招生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3.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迈向新阶段,社会网络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者的作用愈加重要。由此,提出一个创业者网络管理能力(ENMC)模型,该模型涉及创业者在规划、构建和维持社会网络中的角色,通过创业网络质量的中介作用进一步与创业机会识别、开发相关。借鉴关系生成、公司网络管理以及社会能力理论,构建创业者网络管理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网络规划能力(NPC)、网络构建能力(NSC)以及网络维持能力(NMC)。最后,实证检验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创业网络质量在创业者网络管理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关系的中介作用,发现相比弱环境动态性,强环境动态性条件下,创业者网络管理能力通过创业网络质量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4.
中资企业面向非洲铁路市场,多以"广覆盖"的形式投入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优化中资企业在非洲铁路市场布局以及资源配置,在分析非洲铁路发展现状、铁路网发展影响因素基础上,基于铁路系统需求度、铁路发展需求度分析非洲铁路发展需求,提出了非洲大陆49个国家高、较高、中、低4个等级的铁路发展需求度,同时提出非洲铁路市场开发策略建议,即:优化非洲铁路市场开发资源配置,分区域实施铁路市场开发及项目建设,创新合作模式、拓宽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25.
刘方 《新疆财经》2020,(1):27-38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系统GMM和差分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沿海与内陆、沿边与非沿边、享受优惠政策高与低、金融控制强与弱等4类不同省区金融发展对经常项目余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全部样本估计时,金融发展显著负向影响经常项目余额,这一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使用不同区域的子样本估计时,金融发展对沿海省区、非沿边省区、享受优惠政策高以及金融控制弱省区的经常项目余额的抑制作用较大,而在其他省区作用较小。因此,各地区应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来调整进出口余额,以保证经常项目的持续平衡。  相似文献   
26.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导向。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发展动力的均衡性、精准性、融合性、复制性和专业性。其中,由外需动力为主转向内外需动力并重、由所有区域的齐头并进到不同区域的各展所长、由地方竞争的发展速度到区域协调的规模经济、由个体区域的率先发展到个体区域的综合示范、由综合性区域战略到专业性区域政策是动力转型的主要方向,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细化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共享型的区域利益关系、构建可复制的区域发展路径、完善区域管理制度是实现上述转型的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27.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受到资本积累数量的影响,更受到资本匹配质量的制约。在拓展MRW模型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最优匹配存在性与高效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构建资本匹配程度与匹配质量通过创新力培育实现落后地区经济赶超,进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传导路径,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最优比例关系,且资本匹配质量主要通过创新力培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资本匹配整体上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资本匹配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匹配通过组织创新效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解释程度最大,其次为技术创新效应,最后是产业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28.
基于2009—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上升,空间聚集及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空间依赖性强。R&D投入强度、科技研发成果、万人高校在校人数及城镇化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为正,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为负;经济地理距离相近省份R&D投入强度、财政教育支出及城镇化率对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为正,科技研发成果、万人高校在校人数及互联网基础条件的影响均为负。西部及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人力与科技财政支出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它地区,而东部地区科技资金投入、科技研发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度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29.
陈超凡  蓝庆新  王泽 《南方经济》2021,40(1):102-119
文章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城市空间关联与溢出视角,采用我国2007-2016年26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多维度的城市异质性。进一步地,文章还通过对不同距离阈值上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估计,测算了创新空间溢出的距离边界,检验了创新空间溢出驱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最佳地理距离区间,从而为增强区域创新合作以提升区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量化依据。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创新具有的增长效应、资源与环境效应、结构优化效应是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重要途径,且产出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驱动效应强于投入端创新;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城市异质性,依赖于城市区位、所在城市群、环境政策、资源禀赋、创新能力和市场化水平;城市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空间溢出随距离变化呈衰退趋势,350公里以内为创新活动的密集溢出区;生态效率也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越发达且联系越紧密、要素流动越自由、创新对生态效率驱动效应越强的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也越强。因此政府应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为创新外溢创造良好条件、注重引导创新的方向,并根据区域及城市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0.
In 2017,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national strategy of "Rural Vitalization" that sought to realize full-scale rural vitalization. However, is it possible to achieve vitalization for all the villages in China? How should their development potential be determined? This paper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element-composite" messages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99 exemplary sites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ion pursuit classification method, a diagnostic system of rural vitaliz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n, Dehua County was taken as a case study for an in-depth analysis. Based on national data analysis, the fin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ivelihood resources (LR), agglomeration effects (AE),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LT), cultural/natural landscapes (CN),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 (EC) are essential elements for successful rural development. Additionally, EC was the only exogenous element, while the remaining elements were endogenous. Furthermore, the villages with better EC presented urbanization rates of 38∼82 % and Engel coefficients of 29∼41 % in their counties; exemplary sites lacking LR, CN, LT, and AE account for 13.13 %, 19.19 %, 26.26 %, and 60.61 % respectively, so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these elements decreases progressively in sequence. Only 2 % of villages rely on single element for success, therefore, the composit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element was also critical; 10 out of 16 types were found to successfully facilitate village development, among which, the type of R-a-L-C (32.32 %) and R-A-L-C (15.15 %) were considered as the greatest potential patterns for vitalization. Finally, by means of the diagnostic system, the ratio of representative villages for high-low potential in Dehua County is evenly split; then, development paths, and land use policies that match with paths we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element-composite” condition of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